华体会体育官方网站【摘要】生活水平的提高,让健康成为现代人的基本需求,医疗服务更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。在新闻报道中,医疗新闻是重要的民生新闻,如何把专业的治疗知识通俗化,写出接地气、聚人气,受众看得懂、喜欢看的医疗新闻,就成为记者最基本的素养之一。基于此,本文简要论述把医疗信息做成有看点的健康新闻的可操作性举措,希望对相关新闻工作者有所帮助。
医疗信息是利用新闻的传播方式,为医院、医疗项目等做宣传、推广的一种营销方式,能够从多角度、多层面诠释,引导受众,指导患者。然而医学却又是极其专业、复杂的领域,在报道医疗新闻时,若记者只是记录专业术语,没能将其转化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,这样的报道势必枯燥,受众难以看懂,也难以接受。若只顾煽情,通篇都是家长里短,缺乏相对专业的知识、数据,这样的新闻也并非是新闻,而是情感类散文,难以发挥宣传效果。由此可见,以知识的视角、人性的关怀,才能让医疗信息可见、可闻、可触、可感,讲述医疗新闻中的温情故事,把医疗信息变成有看点的健康新闻。
将医疗信息做成有看点的健康新闻,首先新闻工作者自己就要将这些医疗知识搞清楚、弄明白,这样才能根据受众阅读需求,撰写新闻。若新闻工作者不求甚解,没能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华体会体育官方网站,报道内容也就显得含糊不清,不仅会影响社会舆论的方向,更会让医疗信息大众化,缺乏看点,受众也难以从中受到启迪,发挥不出医疗信息的实效。如《十堰晚报》2020年12月31日见报的《父女俩同时被确诊患结肠癌》医疗信息,在普通受众的认知常识中,“癌症”并不陌生,“结肠癌”多少也有些知道,但父女同时被确诊患结肠癌,这种事情就比较少见。若这篇医疗信息,新闻工作者只去弄清楚“结肠癌”发病原因和如何预防“结肠癌”等相关医学知识,这只是对“结肠癌”进行泛泛而谈,这篇医疗信息就会缺乏新闻看点,较难引起受众的关注,对读者的警示作用和医院的宣传作用都会有限。而本篇新闻报道的记者,对“结肠癌”刨根问底,起先以典型的病例为切入点,阐述了父女俩是如何被发现患上结肠癌的;其次,医院专家是如何治疗的;最终,专家得出结论,父女同时确诊结肠癌的原因是遗传,并以专业知识告诫大家直系亲属有结肠癌的,其他成员患此病的几率为普通人的2倍,并建议家族中有结肠癌的亲属,早做肠镜检查,早发现早治疗,以免恶化,错过最佳治疗时间。此篇医疗信息聚焦热点,具有新闻属性,更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,向受众传达了专业的“结肠癌”知识,既有看点又能让受众受益。
医疗信息是借用新闻传播方式对医院、医疗流程进行宣传、推广报道,以此让受众在医疗信息阅读之中,可以关注相关新闻信息,了解医疗服务相关的最新动态资讯,进而为自身的健康保驾护航。但部分新闻工作者为凸显其专业,增加可信度,喜欢把医疗信息写成学术论文华体会体育官方网站、调研报告等长篇大论,虽是有理有据,但多而杂的内容,反而不利于受众阅读。特别是在媒体融合时代,信息大量充斥在受众的生活之中,过多新闻“看点”杂糅在一起,或让受众找不到东西,分不清主次。由此,新闻工作者在面对众多的医疗信息素材时,要根据受众的阅读需求,精选一个故事,突出一个主题。如2020年12月17日《十堰晚报》以“儿子患尿毒症,两位母亲捐肾救子男子因车祸脑死亡,家人捐器官救3人”为题,报道东风总医院在10个小时内成功完成了4台肾脏移植手术。这是一篇特别报道,记者原文写得很感人,相对而言,报纸版面充足,记者可以对4位肾移植患者的背后故事进行详尽挖掘和还原。但在媒体融合时代,如何把一篇长篇医疗报道做成有看点的微信新闻,这对新媒体编辑有了更高要求。整篇文章有3000多字,微信编辑如果全文刊发,一是篇幅过长,不利于阅读;另外,母亲捐肾救子和男子车祸死亡捐肾救人发在一起,反而会冲淡两个事件带给读者的情感冲击。二者选其一,“十堰晚报”微信编辑决定只选择男子捐肾给陌生人这一个故事来细做。在“男子捐肾”一文中,只知道主人公是个40岁的男子,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个人信息。在医疗信息中,如果没有对主人公外貌特征和生活背景的具体描述,那么这个“人”的形象就是模糊的,不“具象”的,很难打动读者。在做微信新闻时,微信编辑即时转变思路:不知姓名、不知外貌、不知背景,男子是生活中的“无名氏”,是做好事不留名的“雷锋”,这反而是一个“看点”,既能凸显捐献的无私之爱,又能弘扬人间大爱之情。这种默默无闻的捐献者在生活中还有很多,他们无私捐献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,越来越和谐。于是,微信编辑决定从“我们不能说出这位十堰人的名字,今天一起送送他”这个角度来制作微信医疗信息。这篇微信内容不仅阐述了这次捐献的经过和背后故事,也对十堰市目前的捐赠情况做了整体介绍。在原文基础上,该微信医疗信息还进行了内容延伸,展示了从2013年以来每年的捐献者人数数据,以及年龄最大捐献者和年龄最小捐献者的故事,成为文章的亮点和泪点,引发大量网友留言。经过微信编辑精心策划,一篇长篇医疗新闻转变为一篇看点突出的健康新闻。这条微信在“十堰晚报”微信公众号发出后,引发读者热烈讨论,在数小时内阅读量超过5万、点赞近千。
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:“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。”当前,新闻工作者中也存在用“我觉得”的思维撰写医疗信息的现象,致使相关医疗信息在新闻专业视角评判中获得“高分”,而在受众评审时却获得“一般般”的评价。医学知识专业性强,具有十分丰富的专业术语。记者在撰稿时若不对医疗专业术语进行翻译,变“专业难懂”为“通俗易懂”,读者便很难准确接收或理解到稿件中的“看点”,这会让医疗信息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。所以,记者、编辑在撰写和编辑医疗信息时,应多花一些功夫,将冰冷的医学知识语言变成受众易读可懂的通俗语言,使医疗信息呈现为可见、可闻、可触、可感的新闻,让受众轻松接收和理解文中的看点。从受众已有的认知出发,将医疗知识语言与生活常识做类比,用形象化、可感知的语言向受众做看点解读。以《十堰晚报》2020年12月9日见报的《脊柱侧凸畸形高危产妇在医院平安诞下宝宝》为例,若记者、编辑仅以自身的知识视角对“高危”进行叙述,受众阅读报道后对于为何“高危”依然是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。在撰稿时华体会体育官方网站,记者将“产妇脊柱侧凸畸形,让腹部高高隆起,下腹部手术视野与身体垂直”这一艰涩难懂的专业医学知识,类比为“医生相当于给‘站着’的人做手术”。仅仅只是说法上的调整,就能让受众在阅读时,联想起生活经验,将整个手术画面在大脑中还原,感受到产妇“高危”的紧张时刻。由此可见,医疗信息的记者编辑应努力将受众带到情景之中,让受众“身临其境”精准感知医疗知识,才能更好发挥医疗信息应有的新闻传播效果。总而言之,医疗信息既是对医院、医疗项目的宣传与推广,也是一种让受众关注身体健康、积极预防疾病的宣传方式。新闻工作者应该将撰写医疗信息、宣传健康知识当作常态,以此服务受众、服务社会。
[2]梁健坤.如何做好医疗新闻[J].文艺生活·文艺理论,2019,000(011):273.